江西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

    发表时间:2023-02-15
 近日,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江西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并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现将规划予以公开发布。

  为深入贯彻《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精神,加快交通强省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编制本规划。规划期至2035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以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根本目的,全面提升综合交通整体能力和效率,优化交通资源要素配置,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强化各方式有效衔接,促进综合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流设施、技术、管理、服务,构建布局完善、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智能、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交通运输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前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提供坚强保障。

  (二)规划目标

  到2035年,基本建成布局完善、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智能、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基本形成“江西123出行交通圈”(南昌都市圈、赣州都市区及其他城镇群1小时通勤,南昌至省内其他设区市、设区市至辖区内县城1小时通达;南昌至周边省会城市、省内各设区市之间2小时通达;南昌至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融入“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全国前列的交通强省,有力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建设。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交通强省,交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交通运输供需有效平衡、服务优质均等、安全有力保障。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实现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综合交通运输效益充分发挥,运行组织更加经济高效,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总体发展水平保持全国前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贡献交通力量。

  二、优化综合立体交通发展格局

  (一)建设能力充分的跨区域综合运输大通道

  对接国家“六轴七廊八通道”综合立体交通骨干网布局,加快构建以京港澳、沪昆“大十字”为主轴的“六纵六横”对外综合运输通道,形成江西对外交通联系的主走廊、中长距离客货运输的主骨架、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循环的主要纽带。

  加强江西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4极之间的联系,加快建成京九高铁江西段,全面实施高速公路扩容工程,全力推进浙赣粤运河通道建设,形成综合性、多通道、大容量、快速化的京港澳、沪昆“大十字”交通主轴。

  加强江西与沿江、沿海、沿大陆桥等重要城市群的连接,提升银福通道、合福通道、蒙吉泉通道和沿江通道、韶赣厦通道,推进多方式、便捷化通道建设,有力助推全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

  加强江西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海西经济区、北部湾和周边省市之间联系,加强省内城镇空间、资源产业集聚地的连接覆盖,加快构建阜鹰汕、咸井韶和岳九衢、衡吉温、渝长厦综合运输通道,促进内外连通、通边达海,强化赣西北、赣东南地区对外交通联系。

  (二)构筑高效互联的省域交通主骨架

  立足“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格局,推动南昌都市圈与各设区市的互联互通,推进九江、赣东北、赣西和赣中南城镇群相向发展,着力构建省域“六射四联”(六条辐射通道,四条联络通道)交通主骨架,提升南昌首位度,形成连通省域内城镇群间的主动脉、客货运输的骨干网络。

  依托“大十字”主轴和银福通道,进一步加强通道内城际交通功能,强化南昌至九江、鹰潭、上饶等设区市交通联系,着力完善南昌至景德镇铁路、公路、航道布局,实现南昌与省内主要设区市多方式、快速化、大容量交通连接,增强南昌都市圈辐射能力,促进全省南北互动、东西交融。

  依托阜鹰汕、岳九衢、咸井韶、渝长厦等区域运输通道,进一步加强主要设区市间衔接通道建设,构建九江—赣东北、九江—赣西、赣东北—赣中南、赣西—赣中南等多方式、多通道、便捷化交通走廊,强化九江、赣东北、赣西和赣中南城镇群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完善面向全球的国际运输通道

  全面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东向南向出海为主导方向,以北向西向跨境为开拓方向,以空中连接东南亚、东北亚、各大洲为重要补充,形成功能完备、立体互联、水陆空统筹的国际运输通道。

  水路。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全面向东对接长三角地区国际航运中心。加快浙赣粤运河建设,打造向东向南出省出海新通道。发挥京港澳、沪昆、渝长厦等综合运输通道水陆联运作用,积极对接沿海国际枢纽港,构建形成高效连通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多向水运通道。

  陆路。依托京港澳、福银等综合运输大通道,积极融入国家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巴等陆路国际运输通道;依托沪昆、渝长厦等综合运输大通道,融入中国—中南半岛、中尼印、孟中印缅等陆路国际运输通道。发展以中欧班列为重点的国际货运班列,促进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

  航路。强化国际航空枢纽功能,依托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打造面向东南亚、东北亚的航空客运市场高地和面向欧洲的航空货运市场高地,构建四通八达、连接全球的空中客货航线网络。开拓赣州黄金机场航空口岸,积极增开国际直达航线,构建省域次中心航空枢纽。

  三、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

  加快构建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普速铁路、普通公路为基础,水运、航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到2035年,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达到24万公里以上。其中,铁路8000公里以上,公路23万公里左右,航道5740公里左右。内河港口11个,民用运输机场9个,通用机场48个,邮政快递枢纽11个。

  (一)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网

  扩大高速铁路网覆盖。以南昌为核心枢纽,以合福、银福、京九、武深4条纵向通道和沿江、杭渝、沪昆、渝长厦4条横向通道为骨架,逐步形成“一核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网,总规模达到3600公里以上,构建四通八达、高效快捷、布局合理的高速铁路网,覆盖所有设区市。

  完善普速铁路网布局。以合福、阜鹰汕、银福、京九、浩吉泉5条纵向干线通道和沿江、沪昆、衡吉温、韶赣厦4条横向干线通道为骨架,构建覆盖广泛、内联外通、能力充分的“五纵四横”的普速铁路网,总规模达到4000公里以上,覆盖大部分县级行政区。坚持新建与改造并举,加强已有铁路改造,提高电气化水平和复线率。

  发展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积极推进南昌都市圈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建设,完善南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重点建设南昌都市圈6条市域(郊)铁路和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共同构建“A字互联+大字放射”的轨道网络。适时研究建设赣州等主要城镇群的城际铁路。

  (二)完善广覆深达的公路网

  完善高速公路网。加强主要通道国家高速公路扩容,完善市县辐射、省际衔接,优化局部路网布局,形成“十纵十横十绕”的多中心放射状高速公路网布局,总里程达到1万公里以上。其中,国家高速公路5739公里,省级高速公路4540公里,打通45个省际高速通道出口,基本实现市市有绕城、县县双高速,乡镇30分钟上高速。

  优化国省干线网。以既有路线升级改造为主,着力扩大覆盖范围,合理确定建设标准,提升技术等级和服务能力,建成网络完善、能力充分的“十纵十一横”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体系,普通国道约8400公里、普通省道约12000公里,基本覆盖全省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乡镇和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

  提升农村公路网。按照乡村振兴和“四好农村路”建设要求,加快农村公路提质升级和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基本实现县道三级及以上、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全覆盖,总里程达20万公里以上。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和危桥改造,打造美丽生态文明农村路,提升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和服务品质。

  (三)建设通江达海的内河水运网

  布局跨区域水运大通道。加快赣粤运河建设,打通江西省第二条水路出海通道,推动形成我国内河水运南北沟通新格局。做好浙赣运河重大问题研究和规划控制,适时启动建设,形成沟通信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的水运大通道,开辟东向出海新通道。

  扩大高等级航道覆盖。加快赣江、信江高等级航道建设,进一步向支流拓展延伸,形成以长江干线(江西段)、浙赣通道、赣粤通道及其他重要支流为骨架的“两横一纵十支”的全省内河高等级航道网,高等级航道总里程达2000公里左右。

  完善港口体系布局。以九江港、南昌港等2个主要港口为核心,以赣州港、吉安港、宜春港、鹰潭港、上饶港等5个地区重要港口为支撑,以新余港、景德镇港、抚州港、萍乡港等4个一般港口为补充,构建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2+5+4”港口群,全面支撑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长三角港口群实现江海联动。

  (四)打造布局完善的民用机场网

  突出民航对全省产业升级、全球资源要素聚集的重要作用,强化机场对经济社会服务和旅游资源的覆盖,形成以南昌昌北国际机场为主枢纽,赣州黄金机场为次枢纽,7个支线机场为补充的“一主一次七支”的运输机场格局。完善9个运输机场兼顾通用航空功能,推进11个设区市规划建设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基地型通用机场,有序实施37个具备基本通用航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的非基地型通用机场建设,形成“9+48”通用机场格局,实现在公共服务和生产服务领域对运输机场的补充。

  (五)构建覆盖城乡的邮政快递服务网

  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打造南昌全国性邮件快件处理中心,建设赣州、九江、上饶等10个省级邮件快件处理中心。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快递物流网络节点建设,形成县级快递物流中心全覆盖、乡镇“快递超市”全覆盖、建制村邮政快递网点全覆盖的邮政快递服务网络。

  (六)强化综合交通网络有效衔接

  加强不同运输方式网络衔接,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着力提升网络效益。优化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提升进出城瓶颈路段,加强设区市绕城高速建设,推进普通国省道县城城区过境路段改造。完善综合客运枢纽集疏运道路设施,加强枢纽机场、大型高铁车站与轨道交通高效衔接、便捷换乘。加快综合货运枢纽集疏运体系和多式联运换装设施建设,推动铁路进港口重点港区和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畅通多式联运枢纽站场与城市主干道的连接,提高干支衔接能力和转运分拨效率。

  四、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系统

  建设由枢纽城市、枢纽港站构成的综合交通枢纽系统,强化枢纽城市各种运输方式统筹,提升综合效益和辐射能级。围绕“一核三极多中心”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提升枢纽服务功能。

  (一)提升综合交通枢纽辐射能级

  提升“一核”门户功能。打造南昌—九江国际性门户枢纽,加快建设国家区域枢纽机场、主要内河港口、铁路物流基地。着力提升国际互联互通水平,完善空港、水港、陆港功能,扩大连接国外重要城市的运输网络,提升航空、航运、铁路运输国际服务功能。

  强化“三极”支撑能力。加快建设赣州、上饶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提升赣西组团(宜春—新余—萍乡)全国性综合枢纽服务功能。强化铁路中转分拨功能和集疏运网络建设,增强区域辐射能力,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长三角地区之间的沟通交流。

  加强“多中心”基础建设。加强吉安、抚州、鹰潭、景德镇、鄱阳、修水、瑞金等一批枢纽城市建设,统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站场建设,结合区位特点、产业优势,打造特色功能,充分发挥区域性支撑带动作用。

  (二)强化铁路枢纽综合客货运功能

  提高铁路客运枢纽综合服务水平。以设区市高铁客运站为重点,以其他铁路客运站为补充,打造一批铁路主导型综合客运枢纽,提供面向省际中长途出行和省内城际间出行需求。强化铁路客运枢纽、机场、城市交通的便捷联接,按照“零距离”换乘理念,加强大型枢纽客站内便捷换乘中心建设,强化管理协同。

  拓展铁路货运枢纽物流服务功能。以南昌国际陆港、赣州国际陆港为核心,以其他二级以上铁路物流基地为支撑,打造一批铁路综合货运枢纽,服务国际、省际大批次货物转运及分拨等物流活动。按照“无缝化”衔接要求,完善铁路货运枢纽多式联运、邮快件运输、集疏运等“一站式”服务设施,提升枢纽集散能力和服务效率。推进传统货运场站向综合性物流中心转型发展。

  (三)建设功能完善的民用机场枢纽

  提升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地位,打造集民航、高铁、地铁、地面交通等于一体的现代综合客运枢纽和智慧空港物流中心,成为面向全球、辐射全国的全省主枢纽、国家区域枢纽机场。提升赣州黄金机场辐射能力,加快建设航空口岸,构建面向东南亚及东北亚,辐射赣南及粤、闽、湘等周边地区的全省次枢纽、省际区域枢纽机场。完善吉安井冈山、景德镇罗家、上饶三清山、宜春明月山等支线机场功能,加快推进抚州机场前期工作,建设成为服务于赣中、赣北、赣东、赣西为主,各具特色的省级区域性枢纽机场。推动九江庐山机场、瑞金机场形成与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和赣州黄金机场功能互补、一体联动发展,主要服务于所属区域的节点机场。

  (四)构建开放协同的现代港口群

  加强九江港与南昌港功能协同,提升集装箱和大宗散货江海、干支、铁水联运功能,增强区域辐射力竞争力,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业,打造通江达海的长江区域航运中心。加强地区性重要港口和一般港口建设,完善与九江、南昌港之间的干支联运网络,提高协同效益。重点建设集约化、规模化港区,优先发展专业化和公用码头,有序推进老旧码头改造提升,加强港口物流设施、集疏运铁路、公路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促进港口与城市、物流园区、产业园区协同发展。

  五、促进综合交通统筹融合发展

  (一)提升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水平

  统筹综合交通通道规划建设。以“通道集约、线位优化、线路共享、立体发展”为主要手段,充分发挥通道综合效能。强化通道线位、岸线、土地、空域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主要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规划建设协同,合理保护和预留通道内发展线位资源,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用好用足既有交通通道,推动铁路、公路等线性基础设施共用过江通道、统筹线位布置和整合断面空间。加强综合交通通道与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统筹,提高通道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发展。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及邮政快递枢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协同管理。新建综合客运枢纽实现各种运输方式集中布局,推动既有综合客运枢纽整合交通设施、共享服务功能空间。统筹转运、口岸、保税、邮政快递等功能,提升多式联运效率与物流综合服务水平。

  推动城市内外交通协同发展。推动高速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融合建设,建立运营管理和服务“一张网”,推动设施联运、信息开放共享、联网售票、安检互认等。加强城际干线运输与城市末端配送有机衔接。加强铁路、公路客运枢纽及机场与城市公交网络系统有机整合,引导城市沿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合理、有序发展。

  (二)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多元融合发展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运输服务网融合发展。推进基础设施、装备、标准、信息与管理有机衔接,提高交通运输网动态运行管理服务智能化水平,打造以全链条快速化为导向的便捷运输服务网,构建空中、水上、地面融合协同的多式联运网络,完善供应链服务体系。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信息网融合发展。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协同建设。推动车联网部署和应用,强化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传统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加强载运工具、通信、智能交通、交通管理相关标准跨行业协同。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能源网融合发展。推进综合立体交通网与能源设施网统筹布局规划建设,充分考虑煤炭、油气、电力等各种能源输送特点,强化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设施利用效率,减少能源资源消耗。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融合发展。

  (三)促进区域交通协调发展

  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构建便捷高效的城际交通网,加快南昌都市圈与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间轨道交通网络化,完善城市群快速公路网络,协同推进长江过江通道建设。加强城市群内部重要港口、站场、机场的路网连通性,促进港口、机场信息共享、资源统筹利用。

  推进南昌都市圈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以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路网等为支撑,打造南昌都市圈3个“1小时出行交通圈”〔南昌市中心城区和赣江新区核心区城市交通1小时通勤,核心区至毗邻市县城乡交通1小时通达,核心区至边远县(市)和边远县(市)之间城际交通1小时通达〕。推动城市道路网结构优化,形成级配合理、接入顺畅的路网系统。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城市绿色出行比例。

  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管护,提升高速公路对乡镇的辐射带动能力,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高城乡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四)推动交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推进交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交通促进全域旅游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交通干线与重要旅游景区(点)衔接。健全重点旅游景区交通集散体系,完善机场、火车站、公路沿线、客运枢纽、游轮游艇码头等旅游服务设施功能,支持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自驾游等相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通用航空与旅游融合发展。鼓励发展定制化旅游运输服务,形成交通带动旅游、旅游促进交通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推进交通与邮政快递融合衔接。推动在铁路、机场、城市轨道等交通场站建设邮政快递专用处理场所、运输通道、装卸设施,提高中转效率。推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邮件快件在装卸标准、运单数据等方面有效衔接、信息共享。发展航空快递、高铁快递,推动邮件快件多式联运。推进乡村邮政快递网点、乡镇综合服务站、汽车站、城乡公交站点等设施资源整合共享。

  推进交通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优化省内物流大通道和枢纽布局,加强赣州国际陆港、南昌国际陆港等全国性物流枢纽建设,畅通物流大通道与城市配送网络交通线网连接,提高干支衔接能力和转运分拨效率。加快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壮大赣欧班列,加快发展商品汽车滚装运输。发展高铁快运,规划建设高铁快运设施,提升铁路货运比例。加快航空物流发展,加强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支持国内外品牌物流企业在江西布局全国或区域性总部,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

  推进交通与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加强交通运输与现代农业、生产制造、商贸金融等跨行业合作。强化交通运输与现代装备制造业的相互支撑,重点壮大航空制造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船舶和轨道装备制造产业。

  六、推进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安全发展

  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城市间、重点地区、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多通道、多方式、多路径建设,提升交通网络系统韧性和安全性。加强交通运输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健全交通安全监管体系、水上搜寻救助系统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体系,提升交通应急救援能力和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水平。提升交通运输装备安全水平。健全安全宣传教育体系,强化全民安全意识和法治意识。

  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水平。建立完善现代化工程建设和运行质量全寿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强化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全管理,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强化预防性养护维护、安全评估,加大病害治理力度,强化重点路段安全治理,全面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水平。

  完善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体系。完善科学协调的综合交通应急运输保障预案体系,构建综合交通应急运输网络,建设多层级的综合运输应急装备物资和运力储备体系。科学规划布局交通应急救援基地,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设施快速修复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立健全行业系统安全风险和重点安全风险监测防控体系,强化危险货物运输全过程、全网络监测预警。

  (二)推进智慧发展

  发展智能化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加快提升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加快赣江、信江智慧航道建设,构建航行保障信息感知、船闸联合调度体系。鼓励港口、机场、综合客运枢纽、物流园区广泛应用物联网、自动化等技术,推广应用智慧安检、自动化立体仓库。

  加快既有设施智能化。利用新技术赋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加强既有交通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提高设施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公路路网管理和出行信息服务智能化,完善道路交通监控设备及配套网络。加强内河高等级航道运行状态在线监测,推动船岸协同、自动化码头和堆场发展。

  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推进全程服务数字化,打造顺畅衔接的出行服务链条。推广智能公交、智能停车、智慧安检、移动支付等应用。推动货运单证电子化和共享互认。大力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新模式、新业态,着力推进网络货运规范健康发展,提高货运物流组织化水平。

  (三)推动绿色低碳和人文交通建设

  推进节能降碳发展。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推动交通运输低碳转型。优化运输结构,推进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提升铁路水运货运量比重。推广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提升铁路系统电气化水平、加快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发展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促进交通能源动力系统清洁化、低碳化、高效化发展。

  推进生态绿色发展。结合“一江一湖五河三屏”(“一江”为长江,“一湖”为鄱阳湖,“五河”为赣、抚、信、饶、修五河源头区及重要水域,“三屏”为赣东—赣东北山地森林生态屏障、赣西—赣西北山地森林生态屏障和赣南山地森林生态屏障)生态安全格局,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置,提高新建设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实施交通生态修复提升工程,构建生态化交通网络。加大交通污染监测和综合治理力度。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

  加强交通人文建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功能配置和运输服务标准规范体系,满足不同群体出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完善无障碍装备设备,提高特殊人群出行便利程度和服务水平。健全老年人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满足老龄化社会交通需求。创新服务模式,提升运输服务人性化、精细化水平。加强交通文明宣传教育,弘扬红色文化,培育交通文明,提高交通参与者守法意识和道德水平。

  七、提高交通运输现代治理能力

  (一)深化关键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持续推进行政权力管理清单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深化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战略规划政策体系。深化公路、水路投融资建设和养护改革。以大数据、信用信息共享为基础,构建综合交通运输新型治理机制。

  (二)完善法规政策与标准

  坚持法治引领。推动公路、水路等重点立法项目制定修订,促进不同运输方式法律制度的有效衔接,完善综合交通法规。提升交通运输执法队伍能力和水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动综合交通枢纽、多式联运、智能交通等新领域标准制定,积极引进和采用国际先进标准。

  (三)加强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创新人才队伍培育机制,加强专业化人才引进,建设交通高端智库。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加快建立与交通强省建设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行业文化建设的治理机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劳动者大军。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加快建设交通强省全过程,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推进江西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发展中的作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为实现本规划目标任务凝聚强大工作合力。

  (二)加强组织协调

  加强本规划实施组织保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省推进交通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对本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作用,省直相关部门和市县要落实工作职责,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推动各类交通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协同建设。

  (三)强化要素保障

  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前提下,保障本规划项目土地等资源供给,规划、建设过程严格用地控制,突出立体、集约、节约思维,提高交通用地复合程度,盘活闲置交通用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岸线、空域等资源。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与交通规划协调机制和动态调整管理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交通建设,落实省、市、县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确保各交通专项资金支持交通发展。创新交通运输领域投融资模式,发挥好交通强省发展基金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实施管理。

  要加强本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土空间、区域发展等相关规划衔接,与城乡建设发展相统筹。省交通运输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开展规划评估,加强本规划实施动态监测与评估,强化本规划实施进展统计与监测工作,依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划进行动态调整或修订。重大事项及时向省委、省政府请示报告。


 友情链接
地 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南昌大学前湖校区智华科技楼C区四楼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南昌大学江西发展研究院 管理
邮 编:330031 电 话:0791-83968323 传真:0791-83968322 邮箱:jxfzck@ncu.edu.cn